如东农业网 >> 最新文章

扶余发展棚膜经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密花远志

2022-09-17

扶余发展棚膜经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如今走进扶余,感受着这里的发展变化,尤以棚膜经济烙印最深:农民增收致富已从依托单一粮食生产向发展棚膜经济进行转移。棚膜经济发展已从传统生产方式向集约化、市场化、品牌化提档升级,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在风生水起。

把脉——资源就是资本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扶余,做出农村经济种植结构的战略调整,依据何在?扶余土壤肥沃,三面环江河,水土资源丰富,农业发达;公铁水运交织,交通便利,物流畅通,信息快捷;棚膜发展历史悠久,人气兴盛,技术成熟。这是扶余发展棚膜经济的自然优势和基础条件。

要把棚膜经济纳入特色产业范畴,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依托来经营和谋划,单靠自然优势和基础条件还远远不够,核心与实质是棚膜经济产业的提档升级。通过充分利用历史、人文、资源、气候、技术等优势,政策上给予倾斜,技术上予以引领,资金上进行扶持,实施高产优质标准化工程,发展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名牌战略,以带动全市棚膜经济发展壮大是应有之意。对此,扶余有着理性的认识并进行着科学的谋划。

发展棚膜经济,不是单凭种植面积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品种的更新。而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用工业思维谋划棚膜经济发展,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品牌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外联市场、内联基地,贸农一体、产销成龙。揭去“传统”标签,贴上“现代”标签,建设具有扶余特色的绿色蔬菜产业基地。扶余谋划棚膜经济发展完成了思路变革,从数量粗放规模型转向质量品牌效益型。

确诊——品牌就是金牌总体思路浮出水面,操作实施至关重要。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培育棚膜经济大户,发挥协会和经纪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实施棚膜经济品牌战略,扶余棚膜经济产业有了喜人的开端。目前,全市已沿“102线”和“松扶”南、中、北线建成7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和9个省级棚菜生产园区,面积发展到3.9万亩,年产蔬菜38万吨,产值4.4亿元。全市生产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园区发展到11个,建设大棚和温室12000多栋。2016年全市新增蔬菜棚室246个,面积773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28.8%。

一位哲人曾有过用一个支点撬动地球的设想,足见支点的巨大作用。棚膜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是什么?答案是规模和品牌。有了规模和品牌,农民的产品才能变成商品,才能实现货币价值,才能解决“卖难”问题。规模和品牌是先决条件,必须超前培育,反弹琵琶。通过建设方式园区化、品种系列化;生产方式专业化、种植绿色化、加工环保化;经营方式合作化、销售创新化等模式,打造“绿色、有机、营养、精品”的品牌,以实现向中高端发展。

于是,扶余开始启动棚膜园区建设整合工程。打破蔡家沟镇和新城局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所辖的腰号、小十八号、双龙泉、山泉堡、韩家、腰七号、老鹰咀、新城局8个村的行政界限,规划幅员60平方公里,投资4.1亿元集中建设高标准棚膜蔬菜生产示范区。

围绕建棚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方面对于集体统一提供土地农民自建的大棚,农民可无偿获得土地使用权。集体出资统一建设的大棚,一包20年至30年不变。采取土地置换、反租倒包、废弃地改造等办法,破解建设用地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整合项目资金,统一匹配园区基础设施,政府和集体免费为园区修路、植树、建市场,为种植户打井、上电、建管护房等,以优越的基础条件,吸引农户进入园区,集中发展棚膜蔬菜,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去年以来,示范区内已投入建设资金5633.3万元,新建温室大棚6681栋,其中被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绿兴合作社建有温室大棚1455栋。加大了机井、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修水泥路15公里,新打机电井456眼,架设输电线路27000延长米,并解决了种植户高标准育苗温室及交易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园内生产自己管,园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帮的发展局面。

扶余把培育产地市场和产区品牌,作为转变棚膜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围绕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着力发展绿色蔬菜园区。现在,全市已建成多个西红柿、黄瓜、香瓜、红树莓、食用菌等专业园区,占园区总数的45%。已有5个品牌注册了商标,无公害蔬菜产品发展到20个,“绿兴”“联盟”“双龙泉”香瓜……众多品牌成为扶余的名片,被省内外认可。目前,扶余黄金勾豆角、欧顿番茄、联盟黄瓜、红树莓等知名品牌已经打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内蒙古、哈尔滨、苏州等地大型超市,在国内大中城市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有了规模和品牌的强力支撑,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拓展了发展的潜力空间,也就等于找到了产品市场。接下来的是怎样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选准依托载体。扶余将此项工作落在建名会、办名社、育名人上。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使棚膜生产的规模优势、产品质量优势和地域品牌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目前,全市棚菜种植农场、蔬菜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分别发展到3个、32个、29个和5000多人。

双龙村棚膜生产协会自成立以来,以服务为宗旨,以群体规模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日益增强,会员已经从最初的3户发展到46户,初具规模的棚膜生产大户已发展到38个。去年棚膜生产增加值实现1.5亿元。

良方——高效即是效益

如何谋划、发展好棚膜经济,向高效农业要效益,是扶余的思考所在。

“从事粮食种植保收,发展棚膜经济增收”,如今已经成为扶余干部和农民的普遍共识。截至目前,全市大棚和温室总数已发展到27978栋,生产面积4.2165万亩,其中:大棚13754栋,面积37948亩,温室10030栋,面积4217亩。种植农户年均收入12万元。

围绕“菜篮子”工程,扶余专门成立了棚膜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蔬菜生产的组织、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制定下发了《扶余市棚膜蔬菜生产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同时建立了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园区包保随人走,无论岗位怎样调整,只要人在扶余,包保责任不脱钩,始终跟踪问责、跟踪问效。适宜发展棚膜经济的各乡(镇)都把棚膜经济纳入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内容,乡、村两级双层分解指标、双层签订责任书,建立了双层落实体系。全市上下形成了各级领导亲力亲为、各相关部门合力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发展棚膜经济,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为解决资金短缺这一“瓶颈”问题,扶余充分发挥政府补贴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吸引农民跟进投入。去年,全市投入补贴资金5000多万元,带动农民自主投入1.5亿元,集体出资1亿元,同时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协调银信部门贷款等办法,有效缓解了发展棚膜经济资金不足的问题。

棚膜经济走向成熟并产出高效益的标志是精品。扶余立足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科学种植打造绿色、环保、健康的地方特色蔬菜精品。为达此目的,扶余多轮驱动,先后制定了《扶余市无公害蔬菜成产技术规程》和《扶余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综合利用现有设施,开发立体栽培模式、日光温室高效节能与塑料棚多层覆盖栽培技术以及地膜滴灌等实用技术,引进各类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种植。在栽培模式上已形成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间套复种等不同栽培模式。在品种结构上,由过去单独的番茄、黄瓜、豆角发展成为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根茎类、浆果类和食用菌类等九大品类300多个品种。在茬口结构上,有春提前,秋延后的春秋棚,夏秋之间间套复种生产,冬季的日光温室生产。在增值效益上以精细蔬菜为主,优、新、特、稀蔬菜为辅,食用菌、浆果类为补充的棚膜经济结构。扶余还率先在棚膜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了遮阳降温,避雨防湿防病,阻隔、防虫网、黄板诱杀、生物农药等杀虫防病技术,增施生物有机肥,实现蔬菜生产全程无害化,做到绿色、有机、无公害,使棚菜均衡上市、品种繁多、安全营养。位于全市棚膜蔬菜生产示范区内的蔡家沟镇腰号村,由绿兴蔬菜种植专业种植合作社承建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3000万元扩建园区面积4000亩,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75栋、新建钢筋结构大棚100栋。全部按照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标准进行种植。现已投资1280万元,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40栋、90亩,高标准塑料大棚40栋、120亩,修建水泥路5公里,架设输电线1200延长米。认证2个绿色食品品牌。辐射周边八个村,带动全市其它蔬菜生产基地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棚膜蔬菜生产示范区。

为了提高棚膜生产的科技含量,扶余还先后从山东等地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引入区外种植示范户,下派技术人员,培养科技示范户,对棚膜生产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去年,全市引进西红柿、豆角、甘蓝等瓜菜新品种16个,推广膜下滴灌、瓜果嫁接、电热温床育苗、立体栽培等新技术20项,棚膜蔬菜生产基本保持区域内领先水平。目前,扶余正在走出一条经济、节能、环保、高效的棚菜发展之路,蔬菜瓜果产品已打入全国各城市的超市。

未来,扶余还将借助销售网络、实力和品牌,积极与各级新闻媒体合作,组织参加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博览会,开拓市场,不断将扶余的蔬菜瓜果产品向外推介,形成瓜菜产品市外做市场,立足传统优势,全力打造扶余品牌,提高扶余蔬菜瓜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将扶余棚膜蔬菜生产示范区打造成配套设施完善、主导产业突出、生产功能完备、产业体系健全、综合效益明显、示范效应******的引领性示范园区,力争到2020年,把扶余建成中国绿色蔬菜产业基地。

灰指甲的常见治疗方案

青海胃肠医院

福建厦门皮肤病医院看的效果好不好怎样避免白癜风复发

广州专业治胎记医院

治疗银屑病的治疗费用在多少呢

友情链接